崖柏药用养生价值是夸大炒作还是确有其事?

责任编辑:
Scorp
发布时间:
2017-04-26
文章标签:崖柏养生

关于崖柏的药用养生价值,可以说是老生常谈了。笔者以“崖柏药用价值”作为关键词搜索,百度上得37万个相关结果;用搜狗搜索微信,也得到约3000篇文章。

这不断重复传播的海量文本基本大同小异,核心素材都是那么几样。总体上,夸张倾向普遍存在。比如一篇《崖柏的药用价值竟然如此强大!》的文章,就罗列出33条:每条有一至数种功能,对应治疗一至数种、十数种疾病不等,大至各种癌症肿瘤、心脑血管疾病,小至便秘盗汗,几可包治百病。(——我也是呵呵了!)

除了鼓吹所谓“全能药理功效”外,有的还一本正经地讲起了“故事”,不是“抗瘟疫”,就是“服食成仙”。例如下面这则:

汉成帝时,猎人在终南山见一裸女,全身毛,跳涧如飞,后合围捕获,问之,是秦之宫女,避乱逃入山中,饥无食,一老翁教食松柏叶,遂不饥不寒,体轻如飞,当时离秦朝已经二百多年了。

说它“一本正经”是因为该异闻引自《本草纲目》。——是的,你没看错,就是《本草纲目》。凡谈医药功效,一提及《本草纲目》,似乎就权威起来,瞬间“高大上”了。然而,《本草纲目》虽是我国传统医药学集大成之作,但其中亦有许多不经之谈。

《本草纲目》中常有所“发明”。在“柏叶”一节,李时针说:“柏性后凋而耐久,禀坚凝之质,乃多寿之木,所以可入服食。道家以之点汤常饮,元旦以之浸酒辟邪,皆有取于此。”其后,药圣笔锋一转,讲起了柏叶的“神效”:“麝食之而体香,毛女食之而体轻”。后文是这样的:

毛女者,秦王宫人。关东贼至,惊走入山,饥无所食。有一老公教吃松柏叶,初时苦涩,久乃相宜,遂不复饥,冬不寒,夏不热。至汉成帝时,猎者于终南山见一人,无衣服,身生黑毛,跳坑越涧如飞,乃密围获之,去秦时二百余载矣。事出葛洪《抱朴子》书中。(见《本草纲目·木部第三十四卷·木之一·柏》)

笔者有考据癖,特意找来《抱朴子》查证。还别说,该书中确有相关记载,但令人惊异的是,《抱朴子》原文中,毛女食的不是“松柏叶”,而是“松叶松实”。原文如下:

汉成帝时,猎者于终南山中,见一人无衣服,身生黑毛,猎人见之,欲逐取之,而其人逾坑越谷,有如飞腾,不可逮及。于是乃密伺候其所在,合围得之,定是妇人。问之,言我本是秦之宫人也,闻关东贼至,秦王出降,宫室烧燔,惊走入山,饥无所食,垂饿死,有一老翁教我食松叶松实,当时苦涩,后稍便之,遂使不饥不渴,冬不寒,夏不热。计此女定是秦王子婴宫人,至成帝之世,二百许岁……(见《抱朴子·内篇·仙药》)

《抱朴子》为东晋著名道教学者、炼丹家、医药学家葛洪所著。很多人不知道的是,古代“医道同源”,一些道教名家也都是名医。作为当时的道教领袖之一,葛洪不仅著有《抱朴子》等道家经典,而且著有《肘后备急方》等医书。2015年因青蒿素研究而获诺贝尔奖的我国科学家屠呦呦,就得益于葛洪所著《肘后备急方》所载“青蒿一握,以水二升渍,绞取汁,尽服之”之启发,采用青蒿治疟疾,并以低温提取法(乙醚冷浸法)制取青蒿素,解决了高温炼制而导致药效丧失之难题。(有点扯远了。不过,如果大家有涨点姿势,那就够了,熬夜查资料也是值的。)

继续查证得知,毛女的神话故事,出自比《抱朴子》成书更早、据传为西汉刘向所撰的《列仙传》。其中,毛女叫玉姜,不光有名字,而且她食的是“松叶”。

毛女者,字玉姜,在华阴山中,猎师世世见之。形体生毛,自言秦始皇宫人也,秦坏,流亡入山避难,遇道士谷春,教食松叶,遂不饥寒,身轻如飞,百七十余年。所居岩中有鼓琴声云。(见《列仙传·毛女》)

毛女食之得以轻身延年之物,为何从《列仙传》中的“松叶”、《抱朴子》中的“松叶松实”,到《本草纲目》中成了“松柏叶”?具体缘由,我们不得而知。也许和古人“松柏并举”有关。这种做法无论严谨与否,也并非始自《本草纲目》。据笔者考证,宋代的《大观本草》(全称《大观经史证类备急本草》)中,在“柏实”条引用《抱朴子》毛女异闻时,已经将其中的“松叶松实”引作“松柏叶实”。

这样的“改动”并非孤例。对于《列仙传》中的“好食松实、天门冬、石脂,齿落更生,发堕再出”的赤须子,《大观本草》和《本草纲目》也均将其中的“松实”引作“柏实”。(且都将“赤须子”错引为“赤松子”,前者引作“赤松子,好食柏实,齿落更生”;后者引作“赤松子食柏实,齿落更生,行及奔马”。)

总而言之,不管有意无意,与“松”并称“万木之长”的“柏”,同样获得了超自然的神效与象征性,其与前者相比甚至尤有过之。(比如,一些语境中常别有用意地提到“千年松,万年柏”,意在突出后者。)

李时针对“柏”是有所偏爱的,不仅将其置于《本草纲目》“木部”之首,更称其为“仙家上品药”,分两次引用毛女、赤松子(实为赤须子)之“神迹”。用今天的眼光看,简直到了迷信的程度。

尽管在已经“祛魅”(无神论化)的今天看来匪夷所思,但李时针所代表的传统中医药家的这种“迷信”(迷恋与轻信),从古代中国“医道同源”的哲学思想背景和“天、地、人、仙(神)”共在的“生活世界”来看,大抵是可以理解的。

当然,剔除“神化”因素,这在某种意义上,也的确反映了柏的强大药理功能与药用养生价值。

《本草纲目》以较大篇幅分别讲述了柏实(柏子仁)、柏叶及柏的枝节、油脂、根白皮等部分的药用功能。近代名医陈存仁编著的、我国中药发展史上第一部大型辞典《中国药学大辞典》,甚至还收录了柏子壳、柏瘿的功用。可见柏通体是药,浑身是宝。

行文至此,须要指出的是,以上说的“柏”,指的都是侧柏。李时针在《本草纲目·木部第三十四卷·木之一·柏》开篇“释名”时,就已经说得明明白白了:“柏有数种,入药惟取叶扁而侧生者,故曰侧柏。”

看过本平台发刊词(点此阅读)的都知道,“崖柏”作为一个文化概念和类概念,其内涵包含“悬崖侧柏”;后者是前者的题中应有之义。

下面,不妨以使用多的柏实(柏子仁)、柏叶为例,结合古代本草学著作和现代药典来谈一谈“崖柏”(侧伯)的药用功能。

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柏子仁性平而不寒不燥,味甘而补,辛而能润,其气清香,能透心肾,益脾……养心气,润肾燥,安魂定魄,益智宁神。烧沥,泽头发,治疥癣。《本草纲目》还引证《神农本草经》、《名医别录》等,谓其:惊悸益气,除风湿,安五脏。久服,令人润泽美色,耳目聪明,不饥不老,轻身延年(《本经》);疗恍惚,虚损吸吸,历节腰中重痛,益血止汗(《别录》);治头风,腰肾中冷,膀胱冷脓宿水,兴阳道,益寿,去百邪鬼魅,小儿惊痫(甄权);润肝,润肾(好古)。

关于侧柏叶,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苦,微温,无毒。主治:吐血衄血,痢血崩中赤白,轻身益气,令人耐寒暑,去湿痹,止饥(《别录》);治冷风历节疼痛,止尿血(甄权);炙,罯冻疮。烧取汁涂头,黑润鬓发(大明);敷汤火伤,止痛灭瘢。服之,疗蛊痢。作汤常服,杀五脏虫,益人(苏颂)。

侧柏叶与柏子仁

新中国成立后,由卫生部组织、国家药典委员会编的《中国药典》是我国当代权威的药品质量标准法典。其中,对柏子仁、侧柏叶均有收录。《中国药典》新版(2015年第十版)中,称前者:甘,平;归心、肾、大肠经。可养心安神,润肠通便,止汗;用于阴血不足,虚烦失眠,心悸怔忡,肠燥便秘,阴虚盗汗。后者:苦、涩,寒;归肺、肝、脾经。可凉血止血,化痰止咳,生发乌发;用于吐血,衄血,咯血,便血,崩漏下血,肺热咳嗽,血热脱发,须发早白。

由此可见,撇开神话异闻,“崖柏”确实药用功能强大,极具药用养生价值。当然,也并非一些自媒体鼓吹的“全能药效”与“包治百病”。本平台只作基于真实的价值传播,旨在传播“崖柏”的真实价值,使之能够如其所是地显现。出于实事求是,于此不可不辨也。




想了解更多最新产品和资讯请关注我们微信号:3216168 ,或扫描以下崖柏之家二维码:

1496634323837699.png


分享: 0

相关阅读:

崖柏养生